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,首批四川史籍名流名单正式宣布,大禹、李冰、落下闳、扬雄、诸葛亮、武则天、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杨慎10位史籍名流入选。2020年6月8日,第二批四川史籍名流名单出炉,文翁、司马相如、陈寿、常璩、陈子昂、薛涛、格萨尔王、张栻、秦九韶、李调元10位史籍名流入选。
为增强史籍名流传播推介,讲好四川故事,传扬四川声响,“四川省情网”及“方志四川”新媒体矩阵(微信大多号、黎民号、彭湃号、头条号、搜狐号、企鹅号)推出“史籍名流”专栏,接待行家投稿!
这首诗是李调元退隐返乡后心理和戏剧行为环境的写照。李调元(1734—1803年),字羹堂,号雨村,别署童山蠢翁,四川罗江县(今德阳市罗江区)人,清代文学家、戏曲表面家。李调元与遂宁张问陶、眉山彭端淑合称“清代蜀中三才子”。
李调元出生正在书香世家,受父亲指导和影响,自幼便熟读经文、史籍,才情矫捷、过目成诵,曾就学绵州(今绵阳市)涪江书院、成都锦江书院。入仕后,高洁不阿,人称“铁员表”,历任翰林编修、广东学政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冒犯权臣而遭诬陷,遣戍伊犁。后经亲友赎救而获释,深感宦途凶恶,遂绝意归隐,返乡著作终老。
李调元一世著作极多,涉及史籍、考古、地舆、文学、书画、讲话学、音韵学、金石学、农学、姓氏学、风气学等范围,有《童山诗集》《童山文集》《雨村诗线余种。他编纂刻印的《函海》丛书,编录自汉迄明蜀人著作及罕见秘籍150余种,是集巴蜀文明之大成的学术总构和百科全书。
李调元与其父亲李化楠均爱书成癖,尤喜藏书,常糟蹋重金收购爱戴本、善本,并不远千里运回老乡信库保藏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他正在桑梓南坝村修楼一座,名曰“万卷楼”,将其父所购数万卷藏书及己方所购、刊印、手抄藏书保藏于此中,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十橱,总数达十万卷,时人称“西川藏书第一家”,成为四川文明史上的一大丰碑。令人难过的是,嘉庆五年(1800年),四川白莲教举事,社会动荡担心,万卷楼不幸尽焚于战乱,又成为四川文明史上的宏大牺牲,李调元闻讯“一恸几绝”,作诗哭书:“不如竟烧我,留我待怎么?半生经手写,一朝遂心灰。云绛楼成烬,天红瓦剩坯。念书无种子,一任化飞埃。”
李调元归隐后,克勤克俭参加戏剧行为,其《戏作》诗云:“但使歌笑续,焉知米瓮残。朝来一饱吹,又缺半年餐”。正在他所撰《四桂先生传》中说:“家稀有童,皆教之歌舞”;他为伶童邀请姑苏昆曲西宾:“先生实苏产,高足尽川孩。”进修昆曲,兼习经书:“书塾兼伶塾,英才杂俊才。”不只邀请问师,李调元还亲身讲课,“自敲檀板课歌童”;他正在《雨村诗话》中也写到:“余自乙巳(乾隆五十年,1785年)归里,韫匵藏珠,日以课童为笑。”表传,李调元桑梓的象山寺,即其开班培训伶童之所。
近代出名学者卢前《明清戏曲史》中写道:“绵州李雨村调元,尝作《年龄配》《梅绛亵》《花田错》《苦节传》,犹临川之有四梦”(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,指江西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)人、明代剧作者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《紫钗记》《邯郸记》《南柯记》四剧合称)。李调元改写脚本,厉重是为了他的家伶演唱。
明清之际,士大夫家多养有伶班,李调元往往领导自家伶班,走州过县,为士大夫家宴请喜庆等上演。《童山诗集》有诗云:“往日江东有谢安,也曾携伴遍东山。自惭非携伎,几个伶儿不算班”。其它,李家伶班还常应乡民邀请,投入社戏上演,如罗江河村举办祁雨典礼,社翁请其家伶上演,锣饱敲响,大雨滂湃而至,只好撤消上演,李调元为此写记事诗一首:“本因祁雨酬神戏,翻为雨多酬不可。取得豚蹄兄妹共,“腰台”多谢社翁情。”虽上演撤消,社翁依旧按轨则送来“腰台”酬金,足见俗例之质朴。
李调元的戏曲论著厉重有《雨村剧话》《雨村曲话》等,对元明至清初的很多要紧作者、作品举行了讲究商量。他不古板于礼造,超越士大夫阶级的节造,学贯古今、兼擅雅俗,正在《雨村曲話》中,指出戲曲有“入人心脾”“發人猛省”的社會成效,回嘴那些視戲曲“壞人心術”“非堂堂學士所宜有”的謬論,讴歌體現蒼生喜怒哀笑的民間戲曲。
基于對鄉土文明的熱愛,李調元對楊升庵的詩文及戲劇行爲作了商量。同時,對清代前期川戲幾種聲腔的源流、上演舉行了仔細的考辨,所記述川劇史料彌足珍稀。據《雨村劇話》紀錄,川劇高腔始于弋陽(今江西省弋陽縣),“楚蜀之間謂之清戲,向無笑譜,只沿上俗,以一人唱而多和之。”李調元《雨村詩話》還紀錄了他的學生溫莊亭正在川南寫的一首詩:“道多通嶺背,人半住林間。耕牧時無事,高腔唱往還。” 他正在《新搜神記》中記述綿竹有高腔梨園,多演三國戲,綿竹東嶽廟一個幼沙彌逃入梨園後,“使扮張翼德而唱高腔……”。
嘉慶六年(1801年),李調元達成《函海》萬卷樓藏版的補刊以及《续〈函海〉》六函的编辑。嘉庆七年十一月,新修成幼万卷楼后,李调元大病不起。同年十仲春二十一日,颇具文才却运道多舛的李调元病逝,享年69岁。
政界失意归隐乡亲的李调元浸迷于著作、保藏以及川剧艺术创作、授徒与表面商量之中,与出名戏曲作者蒋士铨、王梦楼成为知音,与旅居京城、扬州多年的川剧宗师魏永生常有唱和,他的戏曲历道,成为天府史籍文明的要紧实质,为新颖川剧史籍商量和传承发达供给了珍贵原料。
方志四川一面图片、音视频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扬更多消息。作品所含图片、音视频版权归原作家或媒体悉数。
原题目:《【方志四川•史籍名流】四川史籍名流系列│清代四川才子、戏曲表面家——李调元》
本文为彭湃号作家或机构正在彭湃音讯上传并揭晓,仅代表该作家或机构观念,不代表彭湃音讯的观念或态度,彭湃音讯仅供给消息揭晓平台。申请彭湃号请用电脑拜候。